白酒上市公司已交出2019年上半年的成绩单,从这19家上市公司的业绩来看,可以总结出三个特点:稳健唯高端、乐观次高端,谨慎地产酒。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一个反常情况,即今年白酒上市公司的同一份业绩报告,不同媒体的解读不同,行业媒体基本看多,而财经媒体则看空。这个现象背后是值得行业思考和研究的,为什么同一份报告被解读的会差别较大,且倾向性明显?主要可以从五大看点和五大趋势来分析。
一、白酒上市公司2019年中报五大看点,小趋势隐喻未来大变革
第一是,百亿军团十强阵容已经形成,并且正在定局,与跟进者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开。
从营收规模来看,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已过百亿,顺鑫农业、汾酒、古井今年超百亿已无悬念,另外加上三家已过百亿的非上市公司——剑南春、郎酒、劲牌,中国酒类行业百亿十强出炉。这十大过百亿的品牌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品牌力强,二为全国化品牌,或者是正在全国化进程中的品牌。这意味着在中国要实现百亿,靠渠道为王、地域为王是不够的,一定要走全国化。
第二是,优势产区、核心产区成为白酒产业价值高地。
现在消费者在选择酒品时开始将企业的产品品牌和产区品牌融合考虑。这一点在进口酒方面已有体现。2017年,中国的进口葡萄酒市场法国占比超40%,澳大利亚在20%左右,但从2019年1~6月份半年数据来看,法国的占比已下降到20%,澳大利亚超过法国成为第一,第三名是智利占比约15%。
由此可见,新的一轮产区化对酒类发展尤为重要,不仅仅是葡萄酒发生这样的变化,白酒同样如此。虽然行业明显感觉到贵州酱香酒在2018年已经很火爆,但2019年是川酒的厚积薄发的一年。在五粮液的引领下,泸州老窖、剑南春、水井坊、舍得等川派浓香正在集群化发展,非上市公司像剑南春、郎酒业绩也很不错。所以中国未来将会形成产区的产业集群与产品品牌融合发展的驱动力。
不得不说,这一点实际上很不利于非主产区的地方品牌的发展,但有利于全国性品牌的发展。白酒亚品类、分产区已经表现相当明显。
第三是,“价位决定地位”是白酒行业中长期的大规律。
(中高端)白酒本质上消费的是面子,它更多的是一个精神嗜好品,价格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白酒的高端、次高端之争,并不是规模之争,而是价位之争,价位的超越才能带来未来规模的超越。如在上一个黄金期,飞天茅台的价格超越了五粮液,茅台股份的营收超过五粮液股份的营收,所以要高度关注价格现象。
但明显的是,中国酒业目前存在着价格与地位之间的不匹配现象,即茅台、五粮液、洋河的规模三强与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的品牌三强目前不匹配,这为下一轮的拐点,为白酒交易的动荡发展隐喻了暗流。上述现象放在中长期看,价位决定地位是一个大规律,特别是在头部企业表现的愈加明显。
这一条也可以部分解释2019年上半年报为什么会被作不同的解读。
第四是,从营收增速来看,次高端市场是复兴期中后阶段的最强力量。
通过反复研究19家上市公司发现,最大的一个机会点可能是在次高端上。尤其是今年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让很多谨慎看待次高端的开始转向。从谨慎往乐观的转向看,次高端的酒鬼酒增速第一,其次是今世缘、水井坊、古井、汾酒、舍得,这些品牌的增长基本上都是由次高端产品实现的,今世缘的国缘、古井的高年份酒、汾酒的青花汾20年;而水井坊与舍得本身就在次高端价位。所以要在这当中寻找机会,需要更多的关注次高端市场。
第五是,区域龙头、大众酒市场的拐点初见端倪。
从营收增速倒序来看,青青稞、金种子、伊力特、迎驾、衡水,基本上排在19家上市公司增速的倒数几位,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主流价格区间都在大众价位,且都是区域龙头。所以下一轮行业拐点可能跟上一轮不一样,上一轮是从高端酒开始,但这一轮在增速上最早乏力的不是高端酒,是中低档酒和大众酒,是区域龙头企业。这个特征已经表现比较明显。
二、白酒上市公司2019年下半年乃至以后的发展趋势
一是利润、营收、销量向大单品、老名酒、全国品牌、优势产区的集中化趋势。
这一趋势将使白酒行业加速度分化,并将带到下一轮调整期,继续分化。从国家统计局统计局数据来看,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持续减少,中国白酒企业每年少一百家左右就已印证这一趋势。
二是“一超+两强+X”的高端酒格局短时间内很难被打破。
“一超”即茅台。人民币的贬值和增发势不可挡,在人民币新预期下,飞天茅台成为保值增值的避险品种。目前,茅台的消费性需求相对稳定,
白酒上市公司已交出2019年上半年的成绩单,从这19家上市公司的业绩来看,可以总结出三个特点:稳健唯高端、乐观次高端,谨慎地产酒。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一个反常情况,即今年白酒上市公司的同一份业绩报告...[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