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产量下跌是中国葡萄酒的“主旋律”,自2012年达到产量高峰138万千升后,中国葡萄酒就走上了一条“去水分”的道路,每年的产量跌幅大约保持在6%左右。而今年则由于疫情冲击,很多葡萄酒企无法正常复工,由此也带来了产量的大幅锐减。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的统计,2020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国产酒销售收入为12.88亿元,下降40.82%;利润为0.51亿元,下降57.95%。
买下伏笔的2019年报
如果一季度数据还可归为“疫情”的影响,那么2019年葡萄酒上市公司年报则再次让中国葡萄酒的“问题”摆上台面。
4月23日,张裕如约披露了2019年年报:2019年完成50.31亿元的销售额,较去年下滑2.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是11.29亿元,较2018年上涨8.35%。
对于新一年的营收计划,张裕在年报中称,公司2020年将力争实现营收不低于37亿元。这意味着张裕做好了2020年营收下滑近三成的打算。而在2019年,全国155家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年销售2000万以上)的利润总额是10.58亿元,事实上,张裕以外的大部分中国葡萄酒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例如:被称为“国产葡萄酒的骄傲”的怡园酒业2019年收入约为7271万元,相较于2018年略有增长。销售成本下降600多万元,全年毛利约为3191万元,毛利率由2018财年的35.1%上升至2019财年的43.9%。但在“年内溢利及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一项中,怡园酒业2019年全年净利润为3万元,较2018年的616.5万元下降了99.5%。
如果翻看其它葡萄酒上市公司去年的成绩单,我们会发现:王朝酒业2019年全年收入2.74亿元,下降12.35%;ST威龙2019年全年收入6.6亿元,下降15.32%;通天酒业2019年营收3.33亿元,下降6.2%;*ST中葡2019年全年收入2.48亿元,下降27.48%;通葡股份2019年全年收入9.76亿元,下降4.93%。
不难看出,张裕2019年度净利不仅超过国内同行,甚至超过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盈利总和。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没有张裕的净利表现,2019年对中国葡萄酒行业或将是一个亏损之年。而随着2019年报的披露,整个中国葡萄酒行业继续的趋势也很难改变。
中国红,为何止步不前?
那么,葡萄酒行业为什么会止步不前甚至有所倒退呢?除了新冠疫情的冲击,止步不前的根源早就埋下。
进口混乱,假酒横行
在百度上搜索“葡萄酒造假”的字眼,你会发现假酒案层出不穷。前些年从欧洲进口的葡萄酒,在欧洲也就不到3欧元一瓶,换算成人民币,也就一瓶好点的啤酒价格,中端的葡萄酒在欧洲成本价不到30元!引入中国却被无良商家抬高价格,翻了整整10倍左右!在暴利的驱使下,葡萄酒市场造假泛滥,什么奔富、洛神、黄尾袋鼠,甚至连拉菲红酒都有“聪明”的酒商能够伪造出来,而中国真正懂葡萄酒的人不多,很多假货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很难识别,甚至有时候因为假葡萄酒按照国人口味添加了各种调味剂,喝起来似乎更顺口。
一位大师说过一句话:长期信奉谎言的人,久了连真情都分不清。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造假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带来的影响,不仅打击了真正脚踏实地做实事的葡萄酒商人,还造成了葡萄酒价格虚高,让一大波国人以为自己喝不起正品葡萄酒。
酒庄乱象,高价不下
国内葡萄酒市场现如今是乱象纷呈,群雄逐鹿。作为绿色产业项目,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疯狂兴建酒庄以及相关葡萄酒项目,葡萄酒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国内葡萄酒供需不平衡,供远大于求。虽然面临剧烈的竞争,但国内葡萄酒的价格却一点优势都没有,许多葡萄酒甚至比进口葡萄酒要贵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当其冲的是设备成本,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酿制葡萄酒,就要进口国外的先进酿酒设备,这大大提高了国内葡萄酒的酿造成本;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葡萄种植相对要求投入更多的人力,所以人工成本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再次,国内自己培训教育出的酿酒师跟国际大师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为了酿出好酒,许多酒庄不惜血本邀请国外技术团队进行指导培训,或送自己的团队出国深造,这使得酿酒团队成本大幅提升。
不可忽略的还有管理成本,葡萄酒酿造对大多数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