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沉重的报表!”
“白酒行业这半年确实‘很难熬’,尤其是位于产业链下游的酒商更难熬,有的甚至已被迫离开。但这个行业需要坚守,我们相信下半年会好起来。”有酒商表示。
8月28日下午,白酒行业19家上市公司的2020年半年度报告已经全部出炉。报告显示,在这个疫情深度影响的半年里,白酒行业19家上市公司中有14家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全面承压已成事实。
名白酒向上、地产酒向下、分化加速、区域反弹、泛全国化受阻……这份报表暗藏玄机,背后还隐藏着多个正在显露或未来即将形成的行业发展趋势。
1
压力剧增、下滑扩大、利润分化
白酒这半年“很难熬”!
2020年上半年,19家白酒上市公司的总营收为1268.04亿元。其中,行业龙头茅台+五粮液两家的营收总和为747.21亿元,占整个白酒上市公司总营收的58.93%。
从体量上看,6家全国性名酒2020年第一季度的总营为648.24亿元,占19家上市白酒公司一季度总量的86.7%,而其余13家区域性酒企仅为99.50亿元,占13.3%;
而上半年排名前6的名酒上市公司总营收为1082.04亿元,占比为85.33%;13家非名酒公司总营收为186亿元,占比为14.67%。从营收方面来看,6个全国性名酒与其他13个非名酒的差距略有缩小,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行业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丝毫未减。
利润方面,19家上市公司完成总利润473.82(牛栏山未统计,金种子、青青稞为负利润)亿元,而茅、五、洋、泸、汾、古6家全国名酒的总利润便达到了447.08亿元,占利润总额的94.36%,其余9家共分5.67%,其中还有两家区域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酒业家观察发现,19家上市公司中,利润下滑的仍然高达12家(牛栏山数据不详,未统计),而泸州老窖虽然营收微降,但净利润仍然有17.12%的增长,这说明企业的运营仍然比较健康。
还有一项比较重要、且很能说明问题的数据是,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有6家企业的净利润在1亿多,占企业总数的1/3,这些企业大多处于利润下滑且微利经营的状态,还有两家则是负利润运作,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同时,统计发现,白酒上市公司的市场份额向川、黔、苏三大白酒产酒大省集中的势头依然未减,三大省白酒上市公司的营收达到了928.93亿元,占整个白酒上市公司的73.26%,而且主要有浓香型品牌和酱香型品牌构成,这个比例也是相当的高。
卓鹏战略创始人、董事长田卓鹏分析认为,由于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的深度影响,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及社交频次的大幅下降,白酒行业的下滑在意料中之,也在情理之中。
他指出,经济下滑是当前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全世界行业和企业都在经历,白酒行业不是个案,“不下滑那才是有问题,但二季度的缓慢恢复,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尤其是茅台、五粮液这两针强心剂,也坚定了白酒仍是‘朝阳产业’的信心。”
成都酒商刘总也认为,“白酒行业这半年确实‘很难熬’,尤其是位于产业链下游的酒商更难熬,有的甚至已被迫离开。但这个行业需要坚守,我们相信下半年会好起来。”
2
专家解读:“共性”与“个性”共存
泛全国名酒及省酒品牌迎来大考
白酒上市公司中报出炉后,谏策咨询联合创始人韩磊接受的专题采访,对白酒上市公司中的泛全国化品牌及省酒品牌在营收、利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他认为,白酒泛全国化品牌及省酒品牌在遭受本轮的市场冲击,表现出营收、利润全面下滑,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共性一:受疫情影响,主流消费场景缺失,渠道堵塞,消费受阻通过渠道环节逐级传导至上游厂家,造成泛全国品牌及省级品牌营收的普遍下滑。
共性二:深度调整期以来,名酒加快品牌传播下沉、产品线下延、渠道扁平化和协销团队的全面下沉,对省酒及泛全国化名酒的大本营市场形成了最为直接的冲击。与此同时,消费的结构化升级和品牌化消费趋势逐步增强,从而在渠道端和消费端对泛全国化及省酒品牌形成了双向替代性消费,从而也从侧面稀释了这两个群体的市场份额,导致了这些品牌利润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共性三:在品牌高端化及品牌全国化战略驱动下,泛全国化名酒及省酒品牌在品牌传播、高端&次高端产品推广、核心消费者深度沟通上及名酒应对等方面的品牌和市场投入加大,使得净利润收到较大的影响。
共性四:产能扩建、产线改造、品质提升、工艺改造及营销转型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也使得净利润表现受到一定的影响。
对于部分省酒品牌的营收和利润全面下滑,韩磊认为,口子窖、迎驾贡、老白干、金徽酒、伊力特、青青稞等区域品牌的营收和利润双降现象,主要源于头部品牌和区域强龙
“这是一份沉重的报表!”“白酒行业这半年确实‘很难熬’,尤其是位于产业链下游的酒商更难熬,有的甚至已被迫离开。但这个行业需要坚守,我们相信下半年会好起来。”有酒商表示。8月28日下午,白酒行业19家上...[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