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而在酒类领域,无论是行业的论坛,还是企业的年会,酒类行业三年的深度调整,到2016年也都聚焦到了供给侧改革。
需求侧是指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供给侧是指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再加上技术进步、生产效率等无形要素;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指技术创新、效率提高。
供给与需求脱节,问题出在供给端
多年以来,酒业对需求侧的研究和开拓下的功夫很大,但对供给侧的研究和开拓用力不足,造成供给与需求脱节不匹配。近年来,国内各酒种都先后陷入困境,这其中既有有效需求不足的因素,也有有效供给不足的因素。
例如
白酒在2010~2012的3年间,行业资产总额增长70%,大中小企业达2万余家;2 014年白兰地、威士忌等国外蒸馏酒已经占据中国国内蒸馏酒市场的10%,而同年中国白酒出口贸易额只占世界国际酒贸易额的千分之一。这说明在供给侧企业产生了许多没有需求的产能,而在国内和国际有特定需求的供给企业又不能提供。
又如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的中国
啤酒于2014年首次出现负增长,2015年仍呈下滑趋势。行业协会分析指出,经济萎靡、政府出台的消费限令和天气因素是啤酒市场萎缩的重要原因。但有部门统计,2015年上半年的进口啤酒量达22万千升,同比增长了64%。还有媒体报道:喝腻了国产啤酒的人将目光转向了进口啤酒。上海市的超市内摆放着大量产自日本、德国、比利时等国的进口啤酒。酿造方法、酒精度数、啤酒风味大不相同的黑啤等进口啤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这同样说明:国内啤酒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在风味、度数、颜色等方面相差无几,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求新、求变、求刺激的消费时尚。查找问题的原因,有一部分还是出在供给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今年国内乳企的业绩几乎全降,而有关专家却预计今年海淘代购奶粉能达到150亿元规模,说明优质优价的奶粉尽管隔着万水千山,仍是消费者的首选。此情此景还能讲消费需求不足吗?

这就警示酒业:如果不能向消费者供给性价比最优的产品,潜在的需求就不易变成现实的需求,现实的需求也不易变成有效的需求,而国内的需求却可能异化为国外的需求。国人到日本疯抢马桶盖,就表明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利。
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酒业应拓宽发展思路,从在需求侧一端做文章转变到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绘蓝图。
满足消费需求是改革根本
酒企要把握好供给侧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释放改革红利)、结构优化(推进结构升级)、要素升级(促进创新驱动),把改革、转型、创新作为酒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酒企需与时俱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酒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同时,企业要以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以适应国内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等一系列转变。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以供给升级带动消费升级。“苹果”和“微软”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例证。
满足消费者需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酒企要以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新需求,加强酒企质量和品牌建设,完善标准体系并提高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水平一致性程度,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通过质量和服务的改善取信于民。
当下,农村市场,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酒企不妨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培育国际消费市场,提高产品性价比,提升产品文化含量,扩大消费领域。
当然,企业还要积极消化过剩产能,鼓励业内业外资本通过兼并重组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加快酒业转型升级,瞄准国际标准和细分市场需求,从提高产品功效、性能、适用性、可靠性和外观设计水平入手,全方位提高产品质量;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推动生产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绿色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