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剖析王朝兴衰时,历史学家一致把士族阶层的形成,以及对其特权膨胀未能有效遏制乃至解决做为衰落被更替的最主要原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今天的名酒王朝又何尝不是如此。现实中,五粮液获奖产品是名酒不错,但其体系下的一系列子、副品牌也常常归入其中;泸州老窖体系下更是品类多达上千种,价格覆盖上至千元下至十元左右,甚至其多数酒体早已经和当初获奖的酒体大相径庭却仍然荣誉等身。这些都让人叹为观止,后起之秀们高呼不公平。
其实,细细研读建国后的五次评比背景和获奖名单,今天对“中国名酒”的世俗认识和国家评奖的初衷早已经是南辕北辙。
首先,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名酒应该是历史上全国性酒类质量评比会评选的结果和后来传承的以讹传讹。
我们知道的那个年代,更多的是政府在主导市场。由于政治的介入,难免存在着区域、认识、专业和发展经济的权利再平衡。每次评选结果最多也就是中国名酒在当时背景下的一个产业俯瞰剪影,更何况中国酒具有浓烈的民族性、特色的多样性和呈板块状消费的区域性。据悉,河南的张弓就因当时厂领导认识的缘故没能在参评时获到更好的名次。可是,河南白酒地位当时在全国举足轻重,名列三甲,提起河南白酒必说是“张(弓)宝(丰)林(河)”,更何况当时张弓的销售额在全国也名列前茅,是中国低度酒的鼻祖。
其次,这些评选只能代表政府对当时酒品牌业绩的嘉奖和产业趋势的引导,并不代表它未来的地位。这些荣誉,要求你今天的起步应该更高,在市场上应该有更好的表现。
第三,从五次评选名单对比可以看出,即使中国名酒队伍,也是不断在爆发式添员和有较大变化的——由第一届的四个,第二届的八个再到第五届的十七个,名单也是变化的。更何况,今天许多消费者认可的名酒还未必在这个名单内,比如江西的四特、河南的杜康、四川的郎酒、北京的二锅头、河北的衡水老白干等。昨天和明天不敢说,至少今天没人会说它们不算中国名酒。
其实,即使是中国名酒,许多在今天也早已经物是人非了。
蓝色经典是洋河酒厂的品牌不错,但是当年的名酒评的是洋河大曲酒;舍得酒是沱牌酒厂产的不错,当时得奖的是沱牌大曲酒;国窖1573是泸州老窖公司酿的不错,但是历次评比中得奖的是首届的泸州老窖大曲酒和以后几届的泸州特曲酒,严格意义上讲其它的应该都不是。
事实上,当年多数获奖的“中国名酒”产品,曾有一段时期给人的印象就是低档酒、大路货。这说明:品牌创新让老名酒闪耀出与时俱进的光芒。否则,再辉煌的中国名酒也会逐渐淹没在消费者记忆的汪洋大海里。所以“中国名酒”称号需要与时俱进和有所约束。
历次名酒评比还是极大地促进了酒行业的发展壮大。我在这里无意探讨往届评比的厚非,但是今天要获得“中国名酒”称号,建议主管部门最好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是品牌的溢价能力。啤酒行业的金星虽然销售额已经名列全国前四,消费者中也不缺乏名气,但是其产品档次制约了它的品牌成就,以至于业内有谁让金星兼并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无独有偶,第六届名酒评选中,由于黑土地被评为“中国名酒”,就惹得广为争议而让那届评比会都流了产而成为席间谈资。
第二是销售额。只有有了足够的销量才能覆盖足够大的区域,也只有有了足够大的覆盖地盘才能称得上“中国名酒”,否则,只能是“地方名酒”或“区域名酒”。品牌是船,销量是水,水涨自然船高。
第三是消费者认同率。如果指标很低,即使被评为名酒,也只能是专家名酒或者行业名酒,曲高和寡的东西最终也会被历史遗忘。
第四是,“中国名酒”称号,必须有有效时间限制和产品指向性。也就是说,企业只能将“中国名酒”荣誉用于获奖产品的宣传上,禁止鱼目混珠,欺骗市场和愚弄消费费者。
第五就是要有产业底线。“天然色、自然香、纯粮酿”必须要坚持;评奖品质和市场流通产品必须一致;新一届“中国名酒”评出后,以往各届被评比出来的就必须终止使用。凡此种种,就是要立规矩,触及红线而随时取消荣誉。
记得《史记》上有句被人广为传诵的历史名言“王公将相宁有种乎?”。用在这件事上就是:难道他们可以世世代代占着“中国名酒”的名份吗?难道一个单
酒场,喝的不光是酒,还是礼仪,是感情,是工作,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少不了一个和谐的酒场。生活中,酒局饭局是必不可少的。饭可以不吃但礼绝不能少,酒桌上的礼仪看似简单实则深有奥妙。人是一...[详情]
酒色财气是指嗜酒、好色、贪财、逞气,既是人生四戒,又是我们凡人所离不开的东西。酒色财气,有度皆可养生;贪嗔痴慢,无著便是菩提。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北宋大...[详情]
不少酒友对酿酒师、调酒师、品酒师、侍酒师等概念区分不是很清楚,以为酿酒师一定会调酒,而会调酒就一定会品酒;既然会品酒,那么做一个侍酒师一定没有问题了。事实上没那么简单,这种想当然的想法还是有点&quo...[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