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经雄踞“老八大”名酒,1998年销售15.6亿,净利润1.8亿,仅次于五粮液和茅台;
它曾经率先采取职工“信托方式”收购企业股权,开历史先河也饱受争议;
世界洋酒和烈酒巨头帝亚吉欧苦苦追求6年,终于让其转身为第一家外资控股的白酒上市公司;
外资入主后它却水土不服,连续两年亏损被ST处理“披星戴月”;
2015年它终于保壳成功,但是已经和白酒第一梯队渐行渐远……
不管未来如何,它演示的外资如何进入白酒产业,以及中国白酒借道外资走向世界的历程,对中国白酒都将具备读本意义。
1、2002:改制年代 混沌初开
如果没有14年前那场改制,也就没有水井坊,更没有中国第一家外资控股的白酒公司。可以说,是时代和改革的力量,造就了水井坊传奇,也让其落下诸多话题。
1998年,伴随 “全兴队 雄起”的呼声,四川全兴集团以年销售额排名白酒行业第三,利税全国第四,登上其历史巅峰。进入2000年以后,市场逐步下滑,加之2001年震惊行业的那场税制改革,全兴开始走上下坡路。
世纪之交,正值中国社会“国退民进”风雷激荡之时。2002年,成都市政府以164号文件批准了全兴集团控股权转让方案。全兴集团国有资产退出,由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为多元股权结构的民营有限责任公司。
截止2002年12月31日,全兴集团股权转让交割完毕,依法登记为民营有限责任公司。但是其上市股份变更登记手续(由国有法人股变更为非国有法人股)因为审批机关变更,拖延至2005年才变更完毕。
这一拖延,引发了坊间诸多疑问。在改制过程中,到底是MBO(管理层收购)还是全员“职工信托”,是否涉及国有资产的转移和流失,相关各方各有说辞,这也是后来诸多争议的源头。
2006年9月,上市公司全兴股份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更名为四川水井坊有限责任公司。水井坊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其在中国白酒市场10年跌宕起伏的旅程。
云酒(微信:云酒头条)点评:水井坊最应该算本世纪初那一轮“国进民退”下的产物,如果没有2002年的这场改制,民营资本就不会取得话语权,也就不会导致后来与帝亚吉欧的跨国婚姻。当时全兴集团董事长杨肇基曾表示“当时为什么要改,怎么改都是省市政府决定好的,我们只是执行”。尽管改制中争议不断,不过全兴还是幸运的,随后MBO在全国被叫停,而诸多知名企业家如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因为错失机遇,付出了锒铛入狱的代价。
2、2012:外资来了 天使还是魔鬼
水井坊刚刚由国有转身民营,机缘便找上门来。
按照杨肇基的说法,2006年,帝亚吉欧就有了牵手水井坊的念头,双方经过接触后一拍即合。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帝亚吉欧展开了6年的苦苦追求。
2006年12月11日,帝亚吉欧以5.17亿元价格收购了全兴集团43%的股份,从而间接持有水井坊16.87%的股份。
2008年7月10日,帝亚吉欧从水井坊工会处购得全兴集团6%的股权,持股权增加到49%。
2009年3月,帝亚吉欧以1.4亿取得盈盛投资控股持有全兴集团4%的股权。终于持有全兴集团53%的股权成为水井坊的实际控制人,完成了“中国白酒外资并购第一案”。
当时,帝亚吉欧执行长沃尔什表示:“这次交易将为帝亚吉欧大规模进军中国白酒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提供平台,而中国高档精品白酒是中国增速最快,盈利较为突出的烈酒品类。”踌躇满志之意跃然纸上。
然而好事多磨,帝亚吉欧增持股权申请因涉及到商务部反垄断调查审核程序,直到2011年6月27日才获得批准。苦等6年,帝亚吉欧终于抱得美人归,而水井坊终于戴上“外资白酒第一股”的桂冠。
然而为了这场“跨国婚姻”,水井坊也被迫忍痛割爱。受政策限制,在2007外资控股限制类目录上,限制类产业第三大类制造业中,黄酒、名优白酒必须限于中方控股。为了绕开障碍,全兴集团必须对旗下的水井坊与全兴两大品牌进行分家。经过一系列转让,最后上海糖业烟酒集团成为全兴酒业的新东家,帝亚吉欧控制水井坊的实质性障碍被排除。
2010年3月17日,四十岁的英国人柯明思
酒场,喝的不光是酒,还是礼仪,是感情,是工作,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少不了一个和谐的酒场。生活中,酒局饭局是必不可少的。饭可以不吃但礼绝不能少,酒桌上的礼仪看似简单实则深有奥妙。人是一...[详情]
酒色财气是指嗜酒、好色、贪财、逞气,既是人生四戒,又是我们凡人所离不开的东西。酒色财气,有度皆可养生;贪嗔痴慢,无著便是菩提。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北宋大...[详情]
不少酒友对酿酒师、调酒师、品酒师、侍酒师等概念区分不是很清楚,以为酿酒师一定会调酒,而会调酒就一定会品酒;既然会品酒,那么做一个侍酒师一定没有问题了。事实上没那么简单,这种想当然的想法还是有点&quo...[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