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
魏晋之际,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这七位名士,常在今河南辉县西南七十里的竹林寺中聚饮,他们因政局险恶,“人各惧祸”,遂以酣饮为常。
两晋之间,在山东兖州一带有八位“不苟同时好”,为官比较清正的人组成“酒友帮”,被称为“兖州八伯”。据《晋书·羊曼传》记载,这八位同在兖州的中兴名士为羊曼、阮放、郗鉴、胡毋辅之、卞壶、蔡谟、阮孚、刘绥。此外,这一时期,胡毋辅之与王澄、王敦、庾数等四人还号曰“四友”。羊聃(羊曼弟)与江泉、史畴、张嶷等四人继“八伯”之后,又号为“四伯”。
“饮中八仙”
在唐代杜甫的名篇《饮中八仙歌》而著称的“饮中八仙”,即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仙中嗜酒最甚的还是李白。不仅是落笔成章、才华横溢的诗才,也是放诞任性、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酒仙”。酒,伴随着他坎坷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富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竹溪六饮”
据《新唐书·李白传》载,唐开元末,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泰安府徂徕山下之竹溪,日纵酒酣歌,时号“竹溪六隐”。
“ 香山九老”
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尝与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及僧如满等年高七十以上者常于洛阳聚饮,诗酒相酬,号“九老会”。世人慕之,绘为《九老图》。
当然,历史上的“饮酒帮派”还有很多,数不胜数,只不过很多名气不如上述几个被世人知晓,也大多都有奇闻逸事流传于史册,常为后世诗文所引称。
酒场,喝的不光是酒,还是礼仪,是感情,是工作,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少不了一个和谐的酒场。生活中,酒局饭局是必不可少的。饭可以不吃但礼绝不能少,酒桌上的礼仪看似简单实则深有奥妙。人是一...[详情]
酒色财气是指嗜酒、好色、贪财、逞气,既是人生四戒,又是我们凡人所离不开的东西。酒色财气,有度皆可养生;贪嗔痴慢,无著便是菩提。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北宋大...[详情]
不少酒友对酿酒师、调酒师、品酒师、侍酒师等概念区分不是很清楚,以为酿酒师一定会调酒,而会调酒就一定会品酒;既然会品酒,那么做一个侍酒师一定没有问题了。事实上没那么简单,这种想当然的想法还是有点&quo...[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