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在贞观三年(629年),为招待“献方物”的回纥使臣。当时唐太宗坐在宝殿中,殿前临时建起一个高坫台,台上放着大银瓶,自左埋有地下管道,美酒通过管道直通台下,往上涌入高坫的银瓶中。银瓶下有管道引出,将美酒转注饮者杯中。赴酒宴的游牧部落使团有数千之众,他们敞开痛饮,结果还剩下一半的酒没饮完。
这次自来酒会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效果不错。10多年后,唐太宗兴致勃勃地又举办了第二次自来酒会,那是贞观21年(647年),唐太宗在天成殿宴请归附的北方游牧部落首领,也是设高坫于殿前,置银瓶于坫上,自左阁内“潜流”酒泉通于坫脚而涌至殿前瓶中,与宴者也是数千人,酒也只饮下了一半。这次酒会的规模与上一次相当,只不知是不是在同一场所。
唐代不仅御筵上有自来酒,有些皇亲国戚也有用这个法子举办酒会的,这在当时一定被认为是渲染气氛的一个好方式。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穷极奢侈,她也举办过自来酒会,只是排场不如皇上大,设计也有些区别。她命人在房梁上悬鹿肠于半空,开宴时派专人从屋上注酒于鹿肠中,饮者由鹿肠注酒于杯中。她还为这个自来酒机关取有一个雅名,叫做“洞天圣酒将军”,又称之为“洞天瓶”。
唐朝国力强盛,国家不设酒禁,酒文化繁荣,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钟爱酒,除了有自来酒会之外,唐太宗还亲自酿酒,并赐与群臣。
酒场,喝的不光是酒,还是礼仪,是感情,是工作,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少不了一个和谐的酒场。生活中,酒局饭局是必不可少的。饭可以不吃但礼绝不能少,酒桌上的礼仪看似简单实则深有奥妙。人是一...[详情]
酒色财气是指嗜酒、好色、贪财、逞气,既是人生四戒,又是我们凡人所离不开的东西。酒色财气,有度皆可养生;贪嗔痴慢,无著便是菩提。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北宋大...[详情]
不少酒友对酿酒师、调酒师、品酒师、侍酒师等概念区分不是很清楚,以为酿酒师一定会调酒,而会调酒就一定会品酒;既然会品酒,那么做一个侍酒师一定没有问题了。事实上没那么简单,这种想当然的想法还是有点&quo...[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