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质难转,思想僵化,市场意识薄弱,决策失误。
江西省一些名优企业习惯于计划经济,对市场经济不适应;适应于生产管理,对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管理不适应;习惯于小生产,对社会化大生产不适宜;习惯于等政府、等市场,要拨款,对主攻市场、自求发展不适应。如“四特酒”在1991-1993年间销售收入稳定在1.25亿元以上,利润则在10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颇佳。国企改革在不断深化,但“四特”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下的老一套,厂领导由行政任命,近年来已换了三任厂长;企业实行生产管理与产品管理,对市场投入的力量甚少。在对白酒业竞争及其市场趋势缺乏充分的估计和判断的情况下,该厂决策层盲目乐观,在本该抓住市场机遇和品牌优势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时候,却提出开展多种经营,斥巨资新建两个生产车间,一个啤酒生产分厂和一个玻璃生产分厂。正式由于这个错误,使“四特”在一年的时间内,从全国各地市场全线溃退,不仅东北、北京等北方市场完全丢失,省内市场及邻省江浙沪市场也为川、鲁、徽酒分割得面目全非。1994年销售收入较上年下降28.26%,企业背上了沉重负担,年利息支出达100多万元,流动资金紧张,企业陷入了困境。
2、市场营销水平低
主要表现在①江西省白酒名优产品市场营销活动主要是围绕加大促销和广告宣传力度,增加营销力量做文章,就营销而营销,是一种以增加投入为主要途径的粗放型经营。并且大多营销方式从众、从俗,没有创新;对于市场预测、市场定位与细分等基础性工作不甚重视,对于进入市场策略、方式、时机等考虑的很少或考虑不周。②搞不清各营销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驾驭市场营销手段的能力较差,往往是只在某一市场上采用某一种营销措施来促销,没有运用多种营销策略组合来扩大市场占有率。③大多数企业注重商业广告、营业推广和人员推销等促销形式,不知道运用公共关系系通过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来扩大产品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④几乎所有的名优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对市场营销的决策权是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的个人意志,把销售人员推销等同于市场营销,吧加强销售队伍建设等同于加强市场营销力量。⑤忽视销售网络的建设,等等。
3、市场营销投入力量少,营销人员素质低。
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就江西省名优白酒企业来看,市场投入的力量均较少,营销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近年虽然均加强了市场营销队伍建设,但均是从充实一线销售队伍着手,抑或结合一些奖励措施,销售人员的素质未见提高。如“四特”,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推销人员仅20来人,不到全厂职工的1%;近年略有增加,至今亦也不过80人,仅占全厂职工的3.7%,其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72人,占90%;而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只有4人,仅占5%。在我们调研时,该厂销售公司一位副总竟然对市场营销知之甚少,甚至对本厂营销策略也支吾不清。因此,不难想象,“四特”为何一年不如一年。
4、名牌扶持力度小
江西省名牌战略虽已实施三年,但由于江西省名优企业资金有限,技术力量薄弱,名牌意识、观念差,以及江西省名牌战略摊子铺的较大,政府扶持力度小,优惠政策不多或难以落实,致使江西省名牌战略收效甚微。
5、各名优企业均是单独作战,没有横向或纵向联合。
各县市对名优企业或产品的认识仅限于自家“一亩三分地”,对别的县市名优企业或产品则不屑一顾,妄加指责,仅从本县本位利益出发来探讨名优企业的发展,而不是从全省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如何使名优企业强强联手,通过借助其他名牌产品的品牌优势和企业形象开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