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会被B端干掉吗?我认为不会。主要原因倒不在于经销商自身,而是厂家不愿意;次要原因在于经销商是会进化的。经销商不会被B端干掉,只有做的差的经销商会被厂家干掉。
厂家要干掉经销商,只有一个原因:出现更好的经销商。
如果B端想干掉经销商,那么B端能替代经销商的职能吗?如果不能替代,那么,凭什么B端可以替代。
如果B端想替代经销商,那么B端能像传统经销商那样、“听话”乃至“受气”吗?能够像经销商那样听指挥吗?
如果B端想替代经销商,那么B端能像传统经销商那样“品牌专营,不做竞品”吗?
如果B端想替代经销商,那么厂家能放心把新品推广全权交给B端吗?
100多年来,经销商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长期被人看不顺眼,经常被人瞧不起,却又放弃不了的群体。
B端能建立覆盖全国的分销能力吗?
在中国有一本曾经很有名的杂志《销售与市场》,旬刊,月发行量曾经超60万。在与德国同行交流中,他们说在德国根本不会存在这样的杂志。美国曾经有一本《CMO》,创刊没几年就消失了,而《CMO》在其它国家授权发行的杂志还活着。
《销售与市场》为什么发行量这么大呢?因为据说中国有8000万营销人,与农民、产业工人、营业员(服务员)同居人数最多的四大职业之一。
为什么中国需要这么多营销人呢?因为中国的渠道是碎片化的,不像发达国家有发达的纵向渠道系统(强大的商贸公司)和横向渠道系统(连锁、KA等)。渠道系统形成了产权和管理关系,可以通过内部分配让产品直达终端。
中国的渠道是碎片化的,所以需要很多业务员去与单个碎片化的渠道、终端谈合作,才会有所谓的“深度分销”之说。只有深度分销,才能建立覆盖全国的终端系统。
也就是说,中国企业是通过营销系统与经销商体系的结合,建立渠道系统的。
B端与C端不同。C端省掉两个渠道环节(经销商和零售),自己变成零售,实际上省掉一个环节。B端没有省掉任何环节。即使替代了经销商,自己也变成了经销商。如果没有省掉经销商,反而多了一个环节。
也就是说,B端没有C端的天然优势。
如果B端电商想替代经销商,必定要从厂家那里拿代理权,更重要的是建立覆盖全国的渠道系统(当然不是低价拿订单的系统),否则就是一个窜货的大二批。厂家必定要审视,B端电商有能力形成覆盖全国终端的能力吗?
厂家放心地把代理权交给B端,一定居于下面三个考虑:一是有渠道覆盖能力;二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三是不会尾大不掉。
目前,上述三个方面都难达到。
B端愿意受厂家支配、管理,甚至“受气”吗?
从“下道工序就是上帝”的角度讲,经销商也是厂家的“上帝”。可是,那些强势品牌的代理商,多半没有享受上帝的感觉。
“管理经销商”,这个词是违犯商业逻辑的,但在中国恰恰还很正常。压货、占仓、专人专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经销商也只能忍受了。
中国企业到现在仍然相信“销量是挤出来的”,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的。在渠道力比品牌力更重要的前提下,厂家对渠道没有强势的力量,销量被对手挤占很正常。
B端一旦形成气候,必定像C端大平台那样强势,这是“店大歁客”的必然。
从厂家对渠道的话语权角度,厂家还是对经销商比较放心。
B端能像经销商那样做品牌专营吗?
强势厂家一般对经销商有一个要求:不得经营竞品。
B端电商系统,一般都想通吃,既做康师傅,也做统一;既做王老吉,也做加多宝;既做伊利,也做蒙牛。
品类通吃,这就犯了大忌。品牌商之间首先是竞争对手,在中国都还想着干掉对方,B端一定难以平衡双方利益冲突。
新品推广的事,谁来做?
如果说畅销的老品可以交给B端平台做的话,那么,需要长周期投入的新品推广,B端平台有能力做吗?
在中国,新品推广在渠道系统的投入通常要大于传播系统,并
消费升级是个热词,热词总有热词的道理,除去一切技术因素的创新和变革,还有什么比消费升级更好的创新源头呢?要想有所创新,就从消费升级的各种因素考虑就好了。消费升级涉及到消费结构,涉及到消费的品质和体验,...[详情]
近期,口子窖(603589)遭遇高盛旗下公司清仓式减持。6月15日晚间,口子窖发布公告称,公司主要发起人股东之一,高盛旗下GSCPBouquetHoldingsSRL(高盛专为投资口子窖设立的公司,下...[详情]
随着葡萄酒消费的兴起,很多葡萄酒专卖店、体验店逐渐深入市场,他们或针对一个社区或一个社群,集葡萄酒品鉴、葡萄酒文化交流、葡萄酒销售于一身,其中,也不乏一些地段优质,装修考究的店铺,即便如此,很多人抱怨...[详情]